English

墙里开花墙外香

1999-04-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蒋洪生 我有话说

创立于1936年、一年一度的总督文学奖(Governor General’sLiterary Awards)是加拿大重要的文学大奖,入围该奖及最后夺冠的作品一向被认为代表了该年度加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可是1998年度总督文学奖的评选却遭到了评论界的严厉批评,普遍看好的两部作品——艾丽丝·芒罗(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集《善良女子的爱》和卡罗·希尔兹(Carol Shields)的长篇《菜里的宴会》竟然失选,没能列名于5部参与最后角逐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加拿大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芒罗最新力作的“不在场”,使得舆论大哗,“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总督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由此也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芒罗曾在1968年、1978年、1986年分别以《快乐的黑暗之舞》、《你认为你是谁》(更具商业头脑的美国出版商则将此书改名为《丐女》)、《爱的进展》三部短篇小说集摘取了当年的总督文学奖桂冠。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加拿大文学发展史上,两度荣膺总督文学奖的作家不乏其人,如布赖恩·莫尔、戴维·沃克、玛格丽特·劳伦斯、鲁迪·威布等人,梅开三度者则唯有休·麦克伦南和芒罗两人而已,在1986年之前,芒罗仅有6部作品问世,就有3部获得总督文学奖,其中《快乐的黑暗之舞》还是她的处女作。这固然说明芒罗作品的水准之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该奖评委芒罗确实不薄。芒罗此番落选,恐怕并非评委们不识货,而极有可能是出于文学之外的原因。例如他们可能会这样考虑:如果芒罗第四次获奖,总督文学奖的风光可不就让芒罗占尽了吗?况且这也不利于扶掖新人。

芒罗《善良女子的爱》虽然落选于本国的文学奖,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去年12月的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将其评为该年度11部最佳图书之一(排名第四),在今年3月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协会奖的评选中,该书更被评为最佳小说类作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芒罗之谓也。这可能也得益于美国知识界对芒罗的东西较为熟悉,因为她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就经常给美国的《纽约客》、《大西洋》等杂志写稿。芒罗此本新作中篇幅最大的那篇——《善良女子的爱》,1996年即在《纽约客》上刊出过。

芒罗以短篇小说蜚声于加拿大和世界文坛,也以此而经常和俄国的契诃夫相提并论,这是相当不易的。即便在文学相对发达的美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创作知名的也只有雷·卡弗、唐·巴塞尔姆、弗·奥康纳、尤·韦尔蒂和安·波特数人而已。芒罗60年代开始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时候,很多评论家都断言短篇小说已经日暮途穷,无甚作为了,但芒罗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终成短篇大家。相较其他作家而言,芒罗的短篇小说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迄今为止,芒罗共出版了9部作品集(另有一部短篇精选),这些作品集中的短篇小说(或称故事)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视为不连贯的系列小说,也有人把一些集子当作是由许多故事插曲缀合而成的长篇小说,但芒罗不同作品中的短篇相互联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如《我有话一直想对你说》(1974)是通过各篇的行文结构彼此关联的,《你认为你是谁》则是因各篇中都出现了弗洛和罗斯这两个人物而确立内在联系的。芒罗更为惯用的手法则是让每一作品集中的短篇不以形连,而以“意”合。其“意”何在,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种做法,使得每部作品集中的各个短篇之间形成了一种“文本间性”,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深化了单篇小说的思想内蕴,从而充分地开发了短篇小说的潜能。

厄普代克1996年在《纽约时报书评》上评论芒罗的小说时说,“来自内心的呼唤”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之中,这种呼唤使其作品具有回首往事和自传的特点。虽然芒罗本人多次否认自己作品的自传性质,但我们还是认为厄普代克的论断是很能切中肯?的。例如她的《姑娘和妇女们的生活》(1971),一般认为是以芒罗自己的生活为模型写出的,1990年的集子《我年轻时代的朋友》也是如此,如集中的一篇《不一样地》通过一位中年妇女对往昔的追忆,细致入微地反映了本世纪中叶以来妇女解放运动对道德观念所带来的冲击以及个体在道德转换过程中所付出的痛苦代价,其中不无作者的心影。芒罗的这部新作亦不例外,字里行间充满了追忆和怀旧。除一篇之外,该集中的其他小说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篇的,描写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集子的主题也完全是典型芒罗式的:爱、秘密、背叛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其文字简约精当,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

芒罗1931年生于安大略省休伦湖畔的小镇温厄姆,父母曾患帕金森症,幼年生活不太幸福,这一点有类于契诃夫。芒罗曾入西安大略大学念英文,但两年后辍学结婚,随丈夫搬到西部的温哥华居住,后来离了婚,此前她当过侍者、用人、图书馆员,开过书店。1976年再婚,又搬回了安大略,她现在住的克灵顿离她的出生地温厄姆相当近。芒罗的不少小说都是以温厄姆镇的人事为原型和背景的。芒罗观察生活非常敏锐,描摹也相当精细,并往往能“榨出”各色人等“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据说温厄姆镇的居民为此非常紧张,屡屡要写信给芒罗,让她不要把温厄姆写入小说中去,而芒罗则一再声明,自己的作品全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云云。

(蒋洪生)创立于1936年、一年一度的总督文学奖(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s)是加拿大重要的文学大奖,入围该奖及最后夺冠的作品一向被认为代表了该年度加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可是1998年度总督文学奖的评选却遭到了评论界的严厉批评,普遍看好的两部作品——艾丽丝·芒罗(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集《善良女子的爱》和卡罗·希尔兹(CarolShields)的长篇《菜里的宴会》竟然失选,没能列名于5部参与最后角逐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加拿大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芒罗最新力作的“不在场”,使得舆论大哗,“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总督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由此也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芒罗曾在1968年、1978年、1986年分别以《快乐的黑暗之舞》、《你认为你是谁》(更具商业头脑的美国出版商则将此书改名为《丐女》)、《爱的进展》三部短篇小说集摘取了当年的总督文学奖桂冠。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加拿大文学发展史上,两度荣膺总督文学奖的作家不乏其人,如布赖恩·莫尔、戴维·沃克、玛格丽特·劳伦斯、鲁迪·威布等人,梅开三度者则唯有休·麦克伦南和芒罗两人而已,在1986年之前,芒罗仅有6部作品问世,就有3部获得总督文学奖,其中《快乐的黑暗之舞》还是她的处女作。这固然说明芒罗作品的水准之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该奖评委芒罗确实不薄。芒罗此番落选,恐怕并非评委们不识货,而极有可能是出于文学之外的原因。例如他们可能会这样考虑:如果芒罗第四次获奖,总督文学奖的风光可不就让芒罗占尽了吗?况且这也不利于扶掖新人。

芒罗《善良女子的爱》虽然落选于本国的文学奖,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去年12月的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将其评为该年度11部最佳图书之一(排名第四),在今年3月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协会奖的评选中,该书更被评为最佳小说类作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芒罗之谓也。这可能也得益于美国知识界对芒罗的东西较为熟悉,因为她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就经常给美国的《纽约客》、《大西洋》等杂志写稿。芒罗此本新作中篇幅最大的那篇——《善良女子的爱》,1996年即在《纽约客》上刊出过。

芒罗以短篇小说蜚声于加拿大和世界文坛,也以此而经常和俄国的契诃夫相提并论,这是相当不易的。即便在文学相对发达的美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创作知名的也只有雷·卡弗、唐·巴塞尔姆、弗·奥康纳、尤·韦尔蒂和安·波特数人而已。芒罗60年代开始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时候,很多评论家都断言短篇小说已经日暮途穷,无甚作为了,但芒罗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终成短篇大家。相较其他作家而言,芒罗的短篇小说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迄今为止,芒罗共出版了9部作品集(另有一部短篇精选),这些作品集中的短篇小说(或称故事)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视为不连贯的系列小说,也有人把一些集子当作是由许多故事插曲缀合而成的长篇小说,但芒罗不同作品中的短篇相互联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如《我有话一直想对你说》(1974)是通过各篇的行文结构彼此关联的,《你认为你是谁》则是因各篇中都出现了弗洛和罗斯这两个人物而确立内在联系的。芒罗更为惯用的手法则是让每一作品集中的短篇不以形连,而以“意”合。其“意”何在,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种做法,使得每部作品集中的各个短篇之间形成了一种“文本间性”,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深化了单篇小说的思想内蕴,从而充分地开发了短篇小说的潜能。

厄普代克1996年在《纽约时报书评》上评论芒罗的小说时说,“来自内心的呼唤”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之中,这种呼唤使其作品具有回首往事和自传的特点。虽然芒罗本人多次否认自己作品的自传性质,但我们还是认为厄普代克的论断是很能切中肯?的。例如她的《姑娘和妇女们的生活》(1971),一般认为是以芒罗自己的生活为模型写出的,1990年的集子《我年轻时代的朋友》也是如此,如集中的一篇《不一样地》通过一位中年妇女对往昔的追忆,细致入微地反映了本世纪中叶以来妇女解放运动对道德观念所带来的冲击以及个体在道德转换过程中所付出的痛苦代价,其中不无作者的心影。芒罗的这部新作亦不例外,字里行间充满了追忆和怀旧。除一篇之外,该集中的其他小说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篇的,描写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集子的主题也完全是典型芒罗式的:爱、秘密、背叛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其文字简约精当,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

芒罗1931年生于安大略省休伦湖畔的小镇温厄姆,父母曾患帕金森症,幼年生活不太幸福,这一点有类于契诃夫。芒罗曾入西安大略大学念英文,但两年后辍学结婚,随丈夫搬到西部的温哥华居住,后来离了婚,此前她当过侍者、用人、图书馆员,开过书店。1976年再婚,又搬回了安大略,她现在住的克灵顿离她的出生地温厄姆相当近。芒罗的不少小说都是以温厄姆镇的人事为原型和背景的。芒罗观察生活非常敏锐,描摹也相当精细,并往往能“榨出”各色人等“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据说温厄姆镇的居民为此非常紧张,屡屡要写信给芒罗,让她不要把温厄姆写入小说中去,而芒罗则一再声明,自己的作品全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云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